移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——以宁夏为例

来源:杨森翔    时间:2023-12-04

  编者按: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加快“三区建设”决策部署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,我馆馆员杨森翔先生就移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在《吴忠市文明大讲堂》作了讲座,本刊特刊发此稿。

  主持人:杨老师,您好!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族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,推动把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写入党章,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。请问杨老师您如何理解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?

  杨森翔:中华民族共同体,是由“中华”“民族”“共同体”三个词组成的。“中华”就是中国,是个疆域概念,是修饰和限制“民族共同体”的;“民族”是个复数概念,指的不是单一民族,而是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,是民族复合体,其中以汉族为主体;“共同体”又可分解为两个层次:一是民族共同体,二是命运共同体。所谓“命运共同体”,就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“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”,谁也离不开谁。——这都是历史形成的。

  概括说,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就是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有一种互助互爱、向上向善的温暖力量感,有一种共建共享、共担风雨、命运与共的责任感。

    主持人:杨老师,在您的研究中,移民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?

  杨森翔: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,作为名词,是指人或人的集合(人群),即迁移人口的集合;作为动名词,是指人口的迁移活动。我在使用“移民”这个词语的时候,有时候是作为名词,有时候是作为动名词。

  主持人:在您的多次演讲中,您都特别强调“以宁夏为例”,这是为什么呢?

  杨森翔:原因有两条:第一,宁夏,自古以来就是个移民地区,是中国最早的移民目的地和移民集中区之一。早在3万年前的水洞沟文化遗址中,就发现了既具华北细石器文化特点、又具欧洲奥瑞纳文化特点的石器。这说明,早在3万年以前,就存在一条由华北经宁夏到欧洲的一条“石器之路”,中西方就有了人和文化的交往、交流和交融。早在商周时期,因气候变化,就有原居北方草原的草原民族(鬼戎、猃狁及其支系义渠、乌氏、昫衍)移居宁夏。到周穆王时代,由于“戎狄不贡,王乃西征犬戎,获其五王,又得四白鹿、四白狼,王遂迁戎于太原”,这是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,中原王朝向宁夏境内安置的最早的移民。从此以后,历朝历代都有各类移民进入宁夏。

  第二,学习要“有的放矢”,要理论联系实际。我们生活、工作在宁夏,要联系实际,当然首先要联系宁夏的实际。正是基于这两点,我们才要“以宁夏为例”。

  主持人:是的,一个时代、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文化的形成,需要一定的历史沉积,宁夏移民历史的形成也是由其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。那么您是怎样看待移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呢?

  杨森翔:移民(包括移民群体、个人及移民行为和移民决策)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作用,我归纳为四个大的方面:

  一、移民,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和奠定了疆域领土基础;

  二、移民,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和奠定了民族基础;

  三、移民,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,是多民族共同体文化形成的纽带和桥梁;

  四、移民,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人口质量基础。

  主持人:请您先具体讲一讲第一个作用——移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和奠定了疆域领土基础。

  杨森翔:中国的疆域领土,是从秦朝发展而来的。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,直接统治的地方小,间接统治的地方大。疆域界限比较模糊。所以金文中“國”字没有外面的方框,只是个“或”字。到了秦代,虽然有了明确的疆域界限,但疆域比较小,只有340万平方公里。到了汉、唐,便发展成一大片。这中间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素,比如武力开疆拓土。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移民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。

  主持人:请您再详细一点可以吗?

  杨森翔:第一,武力开疆拓土以后,必须要有人戍守耕种。这要靠谁?移民。

  移民的作用就是“屯垦戍边”。这是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与教训的结果。早在西周时期,宁夏南部就归属于周王朝版图;在战国时期,宁夏北部就曾归属于秦国版图,后来又为匈奴所占有。

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南征北伐,又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,北逐匈奴700里,收复了包括宁夏在内的“河南地”,沿河筑44县城,以河为塞,并立即向这里大规模移民(共30余万人,其中分配到宁夏大约10万人)。——这是汲取历史教训的结果。所以,历史上,每一次武力开疆拓土以后必然要伴随一次大规模移民。

  到了汉朝,除了继续巩固秦朝已有的疆域外,又凿通了河西走廊和西域,疆域有所扩大。但北有匈奴,南有羌人,宁夏以及河西走廊的形势很不稳定。于是,汉武帝一次性向这些地方移民725000人,屯垦戍边,使这里由游牧区逐渐变成了农耕区。这些移民平时拿起锄头种地,战时拿起武器战斗,为保卫边疆做出了极大贡献。

  第二,边疆少数民族的移入又带来了大片疆土。最典型的案例是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制度,在灵州与各民族首领“张饮高会”(史称“灵州受降”,俗称“灵州会盟”),接受他们的归附,对他们“视之如一”,使他们变成“中国人”。这些归附的少数民族便带来了大片疆土,其面积超过了唐朝原来的面积(约600万平方公里)。

  第三,边疆领土的巩固与定形,也要感谢移民。宁夏自秦汉以来,虽为边塞,却一直属于中央王朝的版图。到了宋夏,虽归西夏割据政权,但并不属于“外国”,因为西夏割据政权“其礼文仪节,律度声音,无不遵依宋制”。即使后来自制了文字,也是模仿汉字,其学术机构、书籍和官职也以“蕃汉”冠名,如“蕃汉乐人院”“蕃汉文字院”“蕃汉教授”“蕃汉合时掌中珠”等。北宋著名政治家、科学家沈括曾长期在宋夏边境为官,他在诗文中形容西夏“城中半是关西种”“万里羌人尽汉歌”。说明:西夏虽然割据,其文化却与中原紧密相连。而且自西夏以后,宁夏再未与中原版图分开过,这都应该归功于移民。

  事实上,站在全国的角度,看这个问题会更加清楚:中国的疆土从“秋海棠叶子”变为今天的“雄鸡”,失去的部分基本上都是还来不及移民或者很少移民的地方,而占有这些地方的国家却已经大规模移民。现在某些有民族分裂情绪的地方,往往也是内地移民比较少的地方。

  主持人:如何理解您所说的“移民,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和奠定了民族基础”?

  杨森翔:这里的“民族”是个复数,并不是指某个单一的民族,而是指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民族共同体,其中汉族是主导民族,它的形成是移民的产物;另一个方面,每一个民族也不是纯而又纯的,也是各民族交流、交往、交融的产物。这都是历史形成的,其形成和扩展离不开移民。

  换句话说:中国现有56个民族大都带有鲜明的移民特征:或者其族源有移民成分;或者其在形成的过程中有过重大迁徙;或者本身就是移民。

  宁夏更是如此:宁夏的汉族和满族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;宁夏的回族族源有移民的成分,其在形成的过程中又有过重大迁徙;宁夏的其他少数民族也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。

  民族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。

  主持人: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,宁夏发生了什么?

  杨森翔: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,先秦时期先后入住宁夏及周边地区的民族和种姓部落有:戎人、鬼方、猃狁以及他们的分支绵诸、绲戎、翟戎、镕戎、义渠、乌氏、昫衍、大荔等等。他们在宁夏及周边地区留下了“西戎八国”的历史文化遗产,但却没有“诸夏”(华夏)族人入宁;秦汉时,才有秦人、汉人以及匈奴、羌等少数民族移入宁夏及周边地区。这些民族到宁夏后又互相融合,形成了宁夏的汉族和少数民族。

  第二个阶段,先后入住宁夏的民族及种姓部落有:休屠胡、匈奴呼衍部、匈奴兰部、匈奴须卜部、匈奴浑邪部、匈奴铁弗部、鲜卑秃发部、鲜卑河西部、鲜卑鹿结部、鲜卑黑狼种、鲜卑贺赖部、鲜卑乞伏部、氐、羌、羯、突厥、回纥、薛延陀、高车、丁零、敕勒、沙陀、处月、吐谷浑、党项羌、昭武九姓、吐蕃……以及汉族等20多个。这些民族和部落种姓到宁夏后,互相融合,一部分融入汉族,一部分融入其他少数民族。

  第三个阶段,在第一、二阶段频繁出现的20多个民族及其种姓部落的名称,于此一阶段大都消失,又出现了蒙古、回、满、藏……等新的族名。旧的民族消失了,新的民族诞生了。——这就是历史,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!

  主持人:从一定意义上讲,宁夏的历史是一部氏族和民族群体迁徙史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离不开文化的滋养,您接着讲“移民,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,是多民族共同体文化形成的纽带和桥梁。”

  杨森翔:移民是文化传播(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)最活跃的载体,尤其在历史上没有现代化传媒的情况下更是如此。  

  一、首先是对物质文化的传播。宁夏原本游牧之地,游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“逐水草而居”“转徙无常”,居“穹庐毡帐”,无城郭房屋,服饰则“衣裘褐(动物毛皮)”,当然更无农作物和农具之类。

  秦、汉开始,中原王朝向这里大规模移民,由于移民的目的性很明确,所以他们来的时候是主动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铁铲、铁犁、铁劈土及“代田法”“耦耕” 和沟渠的开凿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宁夏,使这里的游牧旧地变成了良田。从此,宁夏便有了农业,有了水利,也有了城郭房屋等建筑,同时又吸收并融入当地特色,从而形成了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齐名的灌区——“新秦中”,这里农作物的新品种糜、谷、稻很快享誉全国。两千年前秦代的百科全书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就记载着西北的“阳山之穄”“不周之粟”与“玄山之禾”“南海之秬”一样是当时闻名遐迩的“饭之美者”; 汉代崔駰在《七依》中也把“玄山之粱,不周之稻”比为美食。所以,《乾隆宁夏府志》才说宁夏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“尚耕牧,工骑射”,服饰是“(夏)衣布褐,冬羊裘”,建筑和民居则“犹秦风之遗”。

  二、 其次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播。比如学术文化、各类艺术形式等,都是靠移民传播的。学术文化主要是儒学,最早产生于中原地区。之所以能传到宁夏,主要是靠中原来的汉族移民;各类艺术形式(音乐、舞蹈、佛教的壁画、雕塑等等,大多产于边地少数民族地区,之所以能传入宁夏,主要是靠少数民族移民传播的。之所以有这种区别,主要是因为:汉族比较早发展了文字,所以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,少数民族有的没有文字,只能靠形体、音乐来表达。汉人求爱求婚时可以写首诗,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只能用唱歌或跳舞,所以历来中国优秀的舞蹈、音乐很多都是从北方少数民族过来,一次次移民一次次传播。  

  三、移民对制度文化的传播也起了很大作用。党项人建立西夏政权以后,也学内地汉族政权的制度,譬如从俘虏或者从投诚他的人中选择知识分子做官员,把内地制度、把汉族制度移植过去,自己创造文字,很明显受到汉文影响,是在汉文基础上发展起来,都是靠移民的作用。还有更重要的,农业社会一些制度包括农耕制度传到牧业民族中间,这些也是依靠移民。  

  这样,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文化格局。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说,这叫民族和民族文化的“涵化”;用宁夏地方志的话说,就是“五方错杂,风俗不纯”。这既是移民文化,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,其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就是民族融合,是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。在这个过程中,移民起着纽带和桥梁的关键作用。

  主持人:请您再谈谈宁夏当代移民与历史上的移民有什么不同?或者说当代宁夏移民有哪些特点?

  杨森翔:当代移民与历史上的移民有诸多不同:历史上,生存型移民较多,发展型移民较少。而当代正好相反:生存性移民较少,而发展性移民较多。而且,生存性移民转化为发展性移民的越来越多。

  当代(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),宁夏的移民(群体、行为),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:

  一是实行吊庄移民、生态移民、扶贫移民,集中将中南部山区100多万贫困人口搬迁到北部扬黄灌区;

  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大量农村富余人口进入城市,逐渐成为城市的一员;

  三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才引进,宁夏的科教人才移民逐渐增多,而且大多集中在银川。

  主持人:那么,您认为当代宁夏移民的历史作用有哪些?

  杨森翔: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特点,我们归纳宁夏当代移民的历史作用,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:

  一、退耕还林,退耕还草,保护了环境和生态

 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。

  截止2018年,宁夏已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230万亩,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得到有效控制,移民迁出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6%左右,植被覆盖度已达56%。

  更重要的是,通过生态移民,有利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,使生态意识、环保意识内化于人民群众心中,外化于人民群众行为习惯,推动形成生态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。

  二、使大片宜耕荒地得到了有效开发,再造了一个甚至几个“塞上江南”

  截止2018年,宁夏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93万亩扩大到778.4万亩,粮食生产能力由1949年的31.9万吨,增加到392.6万吨,粮食人均产量由1949年的268公斤,提高到2018年的573.2公斤。如果单从有效灌溉面积算,是再造了4个塞上江南;如果从粮食生产能力算,是再造了13个塞上江南。这都有移民的功劳。真正实现了人退草长、人进沙退。这仍然是“人地和谐”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典型案例。

  三、使贫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发生极大变化,实现全面脱贫

  从1983年开始,宁夏通过吊庄移民、生态移民、劳务移民、教育移民、插花移民等,先后六次大规模移民搬迁,累计移民130多万人,使这部分贫困群众走出大山逐步脱贫。截至2020年,宁夏累计减贫350多万人,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,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,实现全面脱贫。

  现行标准下8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9个国家级贫困县(区)全部摘帽,1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危房改造让11.7万户困难群众住上了安全房,实施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,让110万山区群众喝上了安全水。

  四、促进了城镇化和城市的发展

  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动力不是本地人,而是外来的,而移民的素质又起了很大作用。

  宁夏城镇化率1953年是7.97%;1964年是11.68%;1989年是23.61%;2000年是32.56%;2010年是47.90%;2020年是64.96%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,宁夏城镇人口的增加主要是外省区移民的结果;改革开放以后,外省区移民少了,宁夏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区内移民。

  五、创造了新的移民文化

  宁夏新时期移民文化可归纳为“开拓、奋进、创新;感恩、和谐、包容”。其中最亮眼的,是当代宁夏移民所创造的“人地和谐、人水和谐、人与自然和谐”的相处之道,“闽宁合作”“闽宁对口扶贫”的典型经验,涌现出的“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”等时代楷模,以及“共产党好,黄河水甜”的时代价值。

  六、当代移民活动使宁夏的人口分布更趋于合理

  合理的分布过程就是一个移民过程。以前有一个时期曾片面强调人口要均衡分散。这个不太合理。合理的人口分布应该是非均衡分布,而且要不断变化,因为经济的发展是不均衡的。尤其是经济的梯度开发要求人不断地合理流动。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充分发挥作用,真正做到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,这也离不开移民。 

  主持人:正如您所说过,宁夏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政治上团结统一,文化上兼容并蓄,经济上相互依存,情感上相互亲近,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、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。这中间,移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宁夏当代移民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出了杰出贡献。

  (作者系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、吴忠日报社原编审)

  摘自:《宁夏文史》2022年第4期  总第57期